|
“没白没黑地写代码,好几次写到下半夜,实在累得不行了,往椅子上一靠就睡着了,第二天睁开眼了继续写。
他们同事说,早上看见他,不是躺在那儿,就是趴在那儿,都忍不住想上去试试他还有没有呼吸了。
没想到,现在都变成真的了……”
最近,电视剧《完美关系》中,女友对程序员杨墨猝死前工作状态的描述,被频频提起。
这几年,有关“猝死”的新闻,似乎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也让“担心自己会猝死”成了不少人的心病。
这种担心,绝不是杞人忧天。
其中,有43%是18岁~39岁的中青年人。猝死者的平均年龄,只有43.8岁。
猝死,离我们,或许比想象中还要近。
01
什么是猝死?
猝死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死”这个后果,也在于“猝”所代表的猝不及防、突如其来和来不及反应。
世界卫生组织给猝死的定义是:
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多以6小时定义),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根据不同病因,一般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其中,心源性猝死,是中国猝死发生的首要原因。
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室颤动(室颤),90%的心源性猝死都是由它导致。
我们常在医疗剧中看到,医生用一种通了电的仪器放在患者胸口,对患者进行“电击”治疗。
这个治疗过程,叫做“心脏电击除颤”,针对的就是“室颤”这一致命的心律失常。
室颤,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心脏在微小且快速地收缩,或发生了不协调的快速乱颤。
正常情况下,所有心肌细胞就像尽职尽责的纤夫,使劲儿一齐把绳子往一个方向拉,压缩心脏,将血液送往全身各处。
但发生室颤的时候,这些心肌细胞开始混乱,向左向右拉的都有,力量不够、方向混乱,各部分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失去了一致性,心脏就无法正常压缩输送血液。
这时,心脏会失去泵血功能,心音、脉搏和血压都会消失,心、脑等器官和周围组织的血流灌注,会完全中断。
一旦发生心源性猝死,最佳抢救时间就只有短短的“黄金四分钟”:
在4分钟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能获得最大的生还希望;否则,就会很快过渡到生物学死亡,或者留下不可逆的损伤。
猝死,真的只在一瞬之间。
02
“我会不会猝死啊?”
引发猝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本身就有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在情绪激动或者过度劳累时,可能会诱发猝死。
但真正让这届年轻人害怕的,是“本身健康”的人,也可能会猝死。
《2020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有 53% 的人曾担心过自己会猝死。
在绝对属于“年轻人”范畴的95后和00后中,有 7%和 9%的人甚至每天都担心自己会猝死。
每当有猝死的新闻发生,总有年轻人战战兢兢地对号入座,转过头,又担惊受怕地“作”、提心吊胆地“摆烂”。
毕竟,他们自己其实清楚,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中,很大可能藏着猝死的隐患。
诱发猝死的原因中,有一些是不可控的,比如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病、老年人更容易发病。
从时间上来看,猝死多发生在冬春季,夏秋季较少;早晨较多,夜间较少。
但抛开不可控因素,猝死的年轻化,与长期的不良生活状态关系匪浅。
比如,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
从最初的“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火葬场”,到如今的“ 三点睡六点起,ICU里喝小米”。
这届年轻人不是不清楚熬夜伤身,还编了无数有关熬夜危害的段子。
可真正能正视熬夜危害、下决心戒掉熬夜的,只是“凤毛麟角”。
《2020中国睡眠指数报告》就曾指出,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睡眠问题最为突出。
虽然各代际普遍都在23点之后才入睡,但其中70后睡得最早,90后睡得最晚。
有些上班族不得不因为超负荷、时效性高的工作熬夜,但有些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就算下班了,就算有足够时间来保证充足睡眠也仍要熬夜,似乎这才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偷来的娱乐时间。
去年,湖南长沙市中心医院,接诊了一位胸闷、咳嗽的病人。
这位只有31岁的病人,检查结果是心衰: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心脏功能只剩下了35%。
而导致他心衰的元凶之一,就是熬夜:
“长期玩(游戏),晚上至少到两点才回家。”
熬夜之后,心脏由于超负荷运转,不光会让人觉得“心脏怦怦乱跳”,还可能会血压不稳、胸闷气短。
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增加心脏负担。
如果在过度劳累的同时,还要进行大量的体力劳动或者剧烈运动,猝死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2019年,影星高以翔在节目录制中突发心源性猝死,不少网友指责该节目凌晨熬夜录制、运动强度过大
美国心脏协会早在2012年就表示,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更容易得心脏病,几率是睡眠6~8小时的人的2倍。
2018年,一项针对43万人的研究显示,熬夜的人更容易早死,这与熬夜所导致的生物钟混乱、睡眠不足、夜间会醒来、吃饭不准时等都有关系。
虽说尽量不要熬夜,不过偶尔熬夜一次,其实不用过度担心。
但如果长期睡眠都小于4.5小时、甚至连续5~7天不眠不休,那猝死的风险会显著升高。
别熬了,真的。
除了长期熬夜,猝死还有一个重要的诱因:情绪激动。
千万别以为“气死我了”只是一句夸张,与熬夜这种长期损耗不同,情绪激动往往是一种极端爆发,在短时间内对各个器官的冲击与损害是严重且不可逆的。
我们常说“气得肝儿疼”、“气得一口气上不来”、“哭得心脏一抽一抽的”,其实都是情绪激动对于身体的伤害、
研究表明,情绪激动是猝死的最大诱因,占比为26%,紧随其后的才是劳累,占比25%。
同时,喝酒、吸烟、妊娠分娩等,都可能成为猝死的导火索。
甚至只是用力排便,都可能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从而诱发猝死。
猝死,难道就真的防不胜防吗?
03
别硬撑了,趁还来得及
猝死发生的时候让人措手不及,那平时可以预防吗?
可以——具体来说,除了不可控因素外,预防猝死,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首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改善饮食结构,少吃高油、高盐、高脂肪的食品;尽量不吸烟、不喝酒;规律作息、减少熬夜、适当运动等等。
第二,定期体检,尤其不要忽视血脂、血压等指标,血压过高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血脂过高则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死。
还有,一定要注意身体发出的“警告”。
猝死并不真的是一瞬间的事情,在它发生前几个月,人体就可能会有一些症状。
有些症状比较轻微,比如经常觉得很累、记性不好、呼吸不顺畅,或者忽然感觉自己老了、精神不济、四肢乏力。
出现这些情况时,有人会调侃自己“只是太累了”。
没错,就是太累了,出现这些症状时,你已经处在过劳状态,必须要调整作息、少熬夜多睡眠。
有些症状则迷惑性很强,比如肠胃不舒服、恶心,或者经常感冒发烧。
它们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低血糖、消化不良和所谓“上火”等等,实际上是由于劳累,身体负荷太大,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也都出了问题。
不要拖着,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心悸、心跳过快、总是莫名心慌,甚至心脏疼、胸口疼、嘴唇发紫……
这更是心脏直接在喊救命了,一定要马上去医院就诊!
作为身体的主人,一定要在心脏求救时及时回应,和它“双向奔赴”,不然品尝恶果的还是自己。
有统计表明,有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之外,许多患者还没来得及送到医院,就已经死亡。
如今,许多学校和相关机构都在科普心肺复苏术,许多公共场所装配了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可真正能够掌握、敢于上手操作的,少之又少。
中国成人心肺复苏普及率不到1%。根据2015年的数据,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率更是几乎为零。
况且,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等到猝死真正发生再去拯救,几乎是来不及了。
在平日里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学习一点急救知识,才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当务之急。
看完这篇文章,今天晚上,不要再熬夜了,更不许提心吊胆地熬夜。
只要身体健康,明天醒来,你还能去做那些没做完的事。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好消息!再过18天,中国将成为全球高收入国 |
2 | 束手无策 习只能认栽了 |
3 | 中国著名影星丁嘉丽的忏悔:性解放害了我 |
4 | 一夜之间,天下大乱 |
5 | 重大信号!习近平将消费者置于芯片之上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好消息!再过18天,中国将成为全球高收入国 |
2 | 束手无策 习只能认栽了 |
3 | 谁杀了最多中国人? AI答案出炉 全网点 |
4 | 又一重磅消息来了 |
5 | 华人最爱的主食 美国最新指南建议要少吃 |
6 | 为什么中国可能很快开始衰落 |
7 | 中国著名影星丁嘉丽的忏悔:性解放害了我 |
8 | 一夜之间,天下大乱 |
9 | 重大信号!习近平将消费者置于芯片之上 |
10 | 2025年中国经济全面死火 中南海现权力危机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国发电量超过美国2倍,为何G | jincao |
2 | 中美实力比较和对抗前景 | 山货郎 |
3 | 奥威尔的世界=Woken- Shit;MA | 木秀于林 |
4 | 美中卡脖子战方兴未艾 | 随意生活 |
5 | <摩西宣布神的吩咐> | 霞步思 |
6 | 这也能抄 之 一个降落伞包 | 席琳 |
7 | 谁制造了最多中国人死亡? | 汪翔 |
8 | 中国,具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 | 施化 |
9 | 老态龙钟的精神家园 | 特有理 |
10 | 梁思成的图和林徽因的画 | 弓长贝占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