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喝热水”是一种近乎文化图腾的执念,从长辈叮嘱的“多喝热水治百病”,到酒店房间标配的烧水壶,再到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养生潮流,热水似乎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东方力量。
另一方面,不少人把西方人普遍饮用冷水甚至冰水这样的差异,解读为“体质差异”“文化优劣”甚至“文明高下”。自媒体上甚至有诸如“西方人基因抗寒”“喝冰水导致不孕不育”“外国水质好不用烧”的说法,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漏洞百出。
这些论调之所以流行,本质上是很多人普遍缺乏理性辨别的能力,将表象与本质混为一谈,甚至将文化习惯包装成科学真理。
欧美人确实热水喝得少,但原因并非如上所述。对于自媒体传播伪科学,笔者早已见怪不怪,可影响力巨大的某主流媒体居然也在传播这类非科学内容,其谬误之离谱、误导性之强,让笔者实在无法坐视不理,下文将以事实和逻辑予以澄清。
谬论一:西方人吃东西火大,需要“降火”
该文说:
西方人每天摄入的肉食量、蛋白质量和热量,都比咱中国的饮食高。从中医角度讲,这样的吃法会导致“上火”。火旺,则阳盛;阳过盛,则需阴水来平衡,而冰水,则是阴性较强的水了,可很快使身体恢复平衡。简单地说,老外喜欢喝凉水,也是因为平时吃得比较油腻,身体需要“灭火”。
首先,“上火”这一概念是典型的非科学理论,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所谓“上火”症状的真正原因主要来自于:
口腔溃疡与维生素B缺乏或免疫失调相关;
牙龈肿痛多由牙结石引发牙龈炎导致;
便秘首要原因是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成年人痤疮与雄激素水平及毛囊角化异常有关……
一个本就不科学的概念,强行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只能是错上加错。
其次,从历史维度看,中世纪欧洲平民的饮食以黑面包、豆类和少量腌肉为主,不可能做到“顿顿牛肉奶酪”,热量摄入远低于现代标准,谈何“火旺”?将现代西方饮食结构投射到古代,实属时空错乱的想象。
谬论二:(西方)先民没发明出煮水器具
该文说:
世界各大博物馆展览的古埃及、古希腊陶器,都是用来盛装物品的,没有发现一件类似古代华夏的煮水炊器。也就是说,煮水炊器,是华夏祖先在陶器时期的独特发明。
普及一个基本常识:先问有没有,再问为什么。
在把“西方先民没有发明出煮水器具”归为西方人不喝热水的原因之前,请务必先搞清楚——古代西方到底有没有煮水器具。
考古证据显示,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均有陶器用于烹饪,只是用途与中国不同——西方陶器多用于盛放食物,而非煮沸液体。但“没有专门煮水器”不等于“不会烧水”,用陶罐在火堆上加热液体本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通用技能。
下图是来自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人用来烹饪烧水的无釉陶制烹饪锅(chytra)。
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古希腊无釉陶制烹饪锅
说(西方)先民没发明出煮水器具,是对历史常识的无知。
除了该文章的两个典型错误,关于西方人为什么不喝开水,还有一些来自其他方面的认知谬误。
谬论三:外国自来水质优越,所以从来不喝热水
还有人说:外国人不喝热水,是因为他们的自来水能够直接饮用,所以他们从来没有把水烧开再喝的习惯。
的确,近几十年来欧美国家普遍实施直饮水标准,但这是自20世纪后半叶才实现的成果。
在此之前,欧洲曾因饮用水污染引发的霍乱死亡人数以百万计,那么,在水质合格的直饮水系统出现之前,他们如何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呢?
1845年,伦敦暴发霍乱,英国麻醉学家、流行病学家John Snow(不是啥也不知道的那位)发现,导致霍乱的原因是被污染的水源,他将自己的发现发表在《论霍乱的传播方式》中,并提出若干遏制霍乱的方式,包括:接触食物前要认真且频繁洗手;以及,把饮用水烧开。
约翰·斯诺(John Snow)
这种通过把水烧开来净化水质的做法,最早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伍连德博士等人为抗击鼠疫和霍乱等疫情引入中国的。
而中国“喝开水”真正成为全民习惯,是在1949年之后。20世纪50年代,中国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其中,“喝开水”因其简单、有效、成本低的杀菌优势,被作为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措施向全国推广。
由此可见,喝开水并非中国人独创。
更何况,很多欧美人虽然不太喜欢喝热白水,但他们所饮用的咖啡、可可和茶等饮料,同样需要热水冲泡。
谬论四:被虚构的“体质差异”
当历史和水质的解释站不住脚时,他们便搬出“基因决定论”。某养生文章宣称:“西方人阳气旺,适合喝冰水;中国人体质虚寒,必须喝热水”。这种说法的荒谬程度堪比“亚洲人天生数学好”。
据现代遗传学研究发现,人类对温度的耐受性主要取决于适应环境,而非基因差异。北极圈居民饮用常温水的比例远高于温带地区人群;而赤道地区的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热饮消费量反而高于中国[1]。
更反智的是所谓“冰水导致宫寒”的说法。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人体核心温度由下丘脑严格调控,摄入冷水后,肠胃会迅速将其加热至体温,不会造成子宫受凉[2]。将生育问题归咎于一杯冰水,本质上是用伪科学包装性别偏见。
学会质疑,保持清醒
这类伪科学或谣言之所以广为传播,暴露出的是部分媒体工作者和公众理性与科学素养的短板:片面归因、概念混淆和诉诸传统。
当越来越多的人用“祖先智慧”替代证据检验,用文化习惯否定个体差异,用个案经验推翻统计规律时,逻辑与理性也渐行渐远。
有句话叫做“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让谣言消失最好的方法不是辟谣,而是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以及学会质疑:
看到“专家说”时,查证其学术背景;
遇到“老祖宗智慧”时,追问历史依据;
面对“外国人都……”时,警惕以偏概全。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在谣言与伪科学横行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参考资料
[1] Global Hot Beverages Market Report (Euromonitor, 2022)
[2] WHO 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2017)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高市早苗下台已进入倒计时 |
| 2 | 酝酿惊天变局:习已备好A、B计划 |
| 3 | 小女娃名字连名带姓才2笔 第二个字不敢念 |
| 4 | 突发:中日外交风暴,美国务院首度表态 |
| 5 | 独揽5金2银:中国15岁天才美少女横空出世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