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健康世界 > 正文  

这些行为不会传染艾滋病 别再误解了

www.creaders.net | 2025-11-19 19:30:25  顶端豫健康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同事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能一起吃饭吗?”“公交车上不小心碰到他的汗水,会不会被传染?” 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担忧并不少见。艾滋病作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长期笼罩在 “谈艾色变” 的恐慌中,但恐惧往往源于认知偏差。

事实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着严格的科学界定,绝大多数日常接触不仅不会传染,反而因不必要的疏远给感染者带来二次伤害。

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增艾滋病感染病例中,95% 以上通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三大途径传播,而日常接触导致的感染案例至今为零。

拥抱、共餐等行为完全安全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传播存在“扩大化认知”,将握手、拥抱等正常社交行为视为高危场景,这一误解的核心是对病毒传播条件的不了解。艾滋病病毒(HIV)的存活与传播有着严苛要求,它仅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等特定体液中,且在体外环境中极其脆弱 —— 干燥、高温或普通消毒剂均可迅速将其灭活,无法通过完整皮肤侵入人体。

具体而言,以下日常行为完全无需担忧:与感染者握手、拥抱时,皮肤表面的轻微接触不会造成体液交换,汗液、眼泪中的病毒含量极低,远不足以构成感染条件;共同进餐、共用餐具时,即使唾液偶尔接触,其中的病毒也会被胃酸迅速灭活,且口腔黏膜无破损时,病毒更无侵入通道,WHO 早已明确 “共餐不会传播艾滋病”;礼节性接吻同样安全,只有在双方口腔均有大量出血伤口且深度接吻时,才存在理论上的极低风险,但现实中此类情况极少发生,疾控部门从未接到过相关感染报告。

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仇元营介绍。解释:“HIV 的传播需要满足‘足量病毒 + 有效途径’两个条件,日常社交既无法提供足够病毒量,也不存在体液交换的有效通道,过度恐慌完全没有必要。”

这些行为不会传染艾滋病 别再误解了

公共场景

除了日常社交,公共设施使用、蚊虫叮咬等场景也常被误解为传播途径,实则均无科学依据。HIV 无法在水中存活,因此使用公共游泳池、温泉、浴缸等设施时,即便与感染者共用,也不会通过水体传播,泳池中的含氯消毒剂更能加速病毒灭活;共用马桶、门把手、健身器材等公共物品时,病毒在物体表面无法存活超过数分钟,且接触时不会产生体液交换,只要保持基本卫生习惯,便无需担忧。

蚊虫叮咬是另一个常见误解。科学研究证实,HIV无法在蚊子、苍蝇等昆虫体内存活和复制,且蚊虫吸血时会注入自身唾液,而非之前吸入的血液,即便蚊虫口器残留微量感染者血液,其中的病毒也已失去活性,远达不到感染所需剂量。此外,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中几乎检测不到 HIV,空气传播更是无稽之谈 —— 病毒无法在空气中长时间漂浮,也不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值得注意的是,共用办公用品、钱币、衣物等行为同样安全,这些场景均不涉及血液、精液等高危体液的直接接触,病毒缺乏传播的必要条件。仇元营提醒:“公众应区分‘理论风险’与‘实际风险’,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的高危行为上,而非过度警惕无需担心的日常场景。”

破除艾滋病误解,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关爱感染者群体。当前,医学技术已能有效控制HIV感染,接受规范治疗的感染者病毒载量可降至检测不到水平,不仅健康状况与常人无异,更不会将病毒传染给他人。我们不必谈 “艾” 色变,更不应因误解而疏远、歧视感染者。

想要了解更多艾滋病防治知识?“郑在防艾”不仅有专业医生在线答疑,还有简单易懂的自检指南、权威的艾滋病、丙肝科普知识,更能一键查询附近的筛查机构。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美伊冲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战
7
以伊战争
12
洛杉矶大火
3
川普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万维专栏
9
AI
14
苗华被抓
5
俄乌战争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