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暗示只要心态积极,人就能变年轻。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与心理学教授、成功老龄化心理学专家贝卡·利维博士在其著作《不被定义的年龄》中,用一项长达23年的追踪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持有积极年龄观的人,比消极看待衰老的人平均多活7.5年,这一延寿效果甚至超出规律运动(1~3年)、控制血压(4年以内)等传统干预手段。
情绪、阅历、决策力等在60岁达到峰值
“老了就没用了,没必要吃好的穿好的”“我爸妈都没活过80岁,我估计也长不了”“长寿靠基因,努力也白搭”……这些消极认知一直被部分老年人当作真理,但早有多项研究反驳了这些观点。近期《阿尔茨海默病和认知障碍》杂志发表了中国老年健康调查一项长达15年的随访,结果表明在延长预期寿命方面,遗传因素的影响仅占5%,健康生活方式的贡献超过30%。可见,这种“天注定”的悲观想法是不对的。
北京老年医院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医生吕继辉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积极心态虽未写入处方,却是低成本、高收益的生理良药。”随着衰老,神经递质逐渐减少,大脑会变迟缓,但积极来看,这意味着情绪会更稳定,也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情绪成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五病区心理治疗师刘旭补充道,人生阅历更丰富,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全面。研究显示,大脑决策能力在60岁达到峰值,风险预判与问题解决能力比中青年时期更强,依然是“当打之年”。
如今,世界多国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67岁,这就是对老年人劳动能力与决策能力的直观认可。

好心态打开三道长寿锁
通常,低龄阶段、健康良好、性格外向的老年人,积极心态的健康效果更明显,但对高龄、慢病患者或性格内向者而言,积极年龄观也不是“鸡汤”。两位专家结合临床经验,从心理、生理、行为三个层面解答了为什么好心态能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健康收益。
生存意愿“启动”长寿。持有积极年龄观的老年人对生活中可感知的好处超过了可感知的困难,生存意愿更强。这不是空洞的“想活着”,而是“觉得生活有奔头”的实际感受,需有明确的“生存目标”,比如享受带孙辈的天伦之乐、体会学新技能的成就感、感受志愿活动的价值感。刘旭表示,当老年人有了清晰的生活目标,大脑会持续分泌多巴胺等“快乐激素”,形成“心态积极→激素平衡→免疫力提升→健康改善”的正反馈。
抗炎症是核心“途径”。《大脑、行为与免疫》期刊发表的研究发现,主观年龄更年轻的人,体内C反应蛋白(反映慢性炎症的关键指标)水平显著更低。吕继辉解释道,首先,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慢性炎症持续损伤血管,高水平C反应蛋白会加速斑块形成,诱发心梗、中风等不良事件,这是消极年龄观危害心血管的原因之一。其次,炎症会干扰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糖尿病风险,还会激活异常免疫反应,诱发自身免疫病。再次,神经炎症是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的重要诱因,积极年龄观可通过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使携带风险基因人群的发病风险降低47%。
主动“落实”健康生活。积极心态会转化为主动的健康行为。近期,英国萨里大学发表在《医疗保健》的研究对1699名50岁及以上英国居民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老年人,尤其是有健康问题的人,若对衰老持积极态度,更有可能参与适当的运动锻炼。吕继辉表示,对老年人来说,积极年龄观能起到“心理缓冲”作用,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不轻易放弃,主动作出健康选择。即使患病,也会主动就医,而不是自暴自弃。
真积极≠假麻痹
说起“积极年龄观”,不少老年人陷入误区,要么把忽视健康当成心态好,觉得“我吃嘛嘛香,不用体检”,要么把自我设限看作接受衰老,将“人老了别折腾了”挂在嘴边,不愿尝试新事物。这种“假积极”的本质是对衰老的逃避。养成真正的积极年龄观,利维博士给出了ABC训练法则,即Awareness(意识到消极想法)、Blame(不指责衰老)、Challenge(挑战自我),两位专家结合此法则给出了适合国人的实操方法。
无意识变有意识。刘旭表示,很多人对自身的消极衰老认知毫无意识,忘事就说“老了记性差”。这种隐性的消极暗示,会逐渐转化为生理上的衰退。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学会即时喊停,当“我记性不行了”脱口而出时,立刻改口为“这个名字我暂时没记住”,以“暂时”代替全盘否定,阻止消极思维蔓延;其次,每天睡前做优势复盘,刻意回忆哪件事是因为“有经验”才做得好,比如用多年的人生智慧化解了家庭矛盾,或用生活经验修好了小家电,这些是对抗年龄偏见的最直接证据,可不断强化“越老越有智慧”的积极信念。如果坚持几周,就会发现自己在面对年龄相关挑战时,第一反应不再是“我不行了”,而是“我换一种方法再试试”。
“悲老”变适老。吕继辉强调,若发现自己的抱怨经常与生理健康相关,比如“体力跟不上”“脑子不清醒”,需理性排查疾病原因,如有没有规律服药、最近睡眠怎么样、是不是缺乏运动了……刘旭补充道,有些老年人的记性差、听不清,并非不可逆的衰老,而是疲劳或耳部炎症引发的暂时性问题,只要对症治疗便可好转。
小事成就“积极”。两位专家建议,不同老年人可在生活中尝试三类小事,激活身心活力。
“照顾型”小事带来被需要感。独居老人可以养一盆多肉植物、帮邻居代收快递,或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建设与治理,比如小区绿植补种行动、照护更高龄老人,发挥余热;带孙老人可以陪孩子读绘本,为其准备健康零食,整理玩具,提升在家庭中的价值感;慢病老人每天整理药盒、记录血压血糖值等,做到自身健康心中有数。
“分享型”爱好重在享受过程。独居老人可以用手机拍拍花草、晚霞,捕捉美好瞬间分享给子女或朋友;带孙老人和孙辈一起做小手工,或拍照记录他们的“成长瞬间”集纳成册,未来翻看时可保持神经元连接;慢病老人不妨每日收听健康广播节目、看健康类报纸,记录下实用知识点和病友分享。
“学习型”新事持续激活大脑。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一定要保持学习,让大脑神经元保持活跃,可间接提升积极情绪。建议每日写下一个新知识,无论是跟着短视频学会的防病技巧,还是在报纸、电视上看到的家居妙招,都及时记录下来,动脑又动手。在社交场合,这些小知识既能丰富话题,还可保持大脑对新信息的敏感度。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李子柒的自建房,才是最令人羡慕的住宅 |
| 2 | 羞死了 上海顶级富婆“上瘾”行为曝光 |
| 3 | 周五这场全国性会议,寒意传到每个人了 |
| 4 | 北京真正的恐慌?!据传高市备好这颗震撼弹 |
| 5 | 里程碑意义:盖茨5000字长文引全球炸锅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1 | 西安官场大塌方,一夜上百官员 | 雷歌747 |
| 2 | 红色后代无耻到了极点 | 周汉卿 |
| 3 | 从县城现状看中共国经济----- | 山蛟龙 |
| 4 | 狗屁 | 丁小明 |
| 5 | 还没开战,土共5大战区司令已 | renweida |
| 6 | 中央下死命令逼李井泉必须往外 | 高伐林 |
| 7 | 川普公然赦免J6事件“肇事头目 | 鹿见不平 |
| 8 | 中共“红旗”倒了! | 山蛟龙 |
| 9 | 悼老哥 忆几位浙江大学老姐 | 体育老师 |
| 10 | 中亚全线倒向美国,中共的一带 | 山蛟龙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