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健康世界 > 正文  

“流言”解答:隔着玻璃晒太阳能补钙?

www.creaders.net | 2025-04-30 16:16:23  新京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隔着玻璃晒太阳也能“补钙”?只吃水煮菜能减肥?4月30日,4月“科学”流言榜发布,对大众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1.隔着玻璃晒太阳也能“补钙”

【流言】

户外吹絮惹人烦,不想出门时,坐在自家阳台隔着玻璃晒太阳,也能“补钙”。

【真相】

晒太阳并不能直接为人体提供钙元素,而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B(UVB)能够作用于人体皮肤,使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被吸收入血并经肝、肾代谢后变成活性维生素D。研究表明,虽然维生素D也可通过食物补充一部分,但约80%还是要通过紫外线照射来自身合成。活性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磷吸收,还能调节骨代谢,从而达到补钙的效果。

隔着玻璃晒太阳很难“补钙”。根据波长不同,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分为UVA、UVB和UVC。其中UVA波长最长,为320-400纳米,能量较低,95%以上能穿透大气层,是导致皮肤光老化和晒黑的元凶。UVB波长中等,为290-320纳米,但能量较高,大部分会被臭氧层吸收,仅约10%能到达地面,是导致皮肤晒伤和色素沉着的主要原因。UVC波长最短,为100-290纳米,几乎完全被臭氧层吸收,无法到达地面。

能够帮助合成维生素D的是UVB,UVA则对维生素D的合成没有帮助。而普通玻璃如窗户、汽车玻璃,几乎可以阻挡所有的UVB,仅允许UVA透过;特殊玻璃(如石英玻璃)可能允许UVB通过,但日常生活中极少使用这类材料。因此,隔着玻璃晒太阳,紫外线的透过率会大幅度降低,即使感到温暖,皮肤也无法获得足够的UVB来合成维生素D,从而无法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选择合适的晒太阳时间很重要,9时到10时、15时到17时温度比较合适,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度比较大,但又不是最高,是比较好的晒太阳时间。每周2-3次,将头面部、手臂、腿部等暴露在日光下30-60分钟,就足以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

2.太阳能板释放有害电磁辐射,对人体有害

【流言】

太阳能板会释放有害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伤害,不要使用。

【真相】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太阳能板的核心技术基于光伏效应,通过半导体材料(如硅)直接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是非电离辐射,与X射线、核辐射这类电离辐射完全不同,不会损伤DNA,也没有致癌性。

即使在逆变器将直流电转交流电时,也只会产生极低水平的电磁辐射,国家对光伏逆变器电磁兼容性有严格的标准,这些辐射的强度远低于一般家用电器或通讯设备。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公众磁场暴露限值为100uT(uT:微特斯拉的缩写,是磁感应强度的单位),而光伏系统在工作时产生的电磁辐射远低于这个标准,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事实上,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能够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对公共健康利大于弊。

3.只吃水煮菜能减肥

【流言】

减肥过程中,应该多吃水煮菜,少吃肉。

【真相】

只吃水煮菜不一定能减肥,却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危害身体健康。减肥需要的是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均衡的营养摄入,单一食物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相比于爆炒、油焖、红烧等其他烹饪方式,水煮菜通常可以减少摄入的油脂和热量。减肥的关键是控制能量的收支平衡,只有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支出,才能减肥。只吃水煮菜,如果吃得特别多,还吃很多能量比较高的菜,比如土豆片、山药片、藕片等淀粉含量高的蔬菜,能量同样很高,也会长胖。

而且,水煮菜不能提供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只吃水煮菜、不吃肉蛋奶,也没有水果等食物摄入,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

4.“机器人手术”等于“机器人做手术”

【流言】

机器人手术就是机器自己动刀,脱离医生独立操作。

【真相】

机器人其实是医生的“超能外骨骼”——主刀医生全程坐镇控制台,通过手指精细操作主控器,机械臂同步复现医生动作,并自动滤除手部震颤。

因为机械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特别适合处理胰腺这类位置深、血管密集的器官,胰腺手术的“暗战”更需要人机协同。通过使用机器人配备的器械,外科医生可以在狭小空间完成毫米级精细解剖,3D高清影像更将血管放大10倍显示。

机器人手术创口小、恢复快,但复杂情况仍需传统开腹手术。因此,机器人本质上是医生的“超级工具”,而非拥有自主意识的“外科医生”。

5.长期使用电动牙刷会导致牙齿变薄、牙龈出血

【流言】

尽量不要使用电动牙刷,因为长期使用会导致牙齿变薄或牙龈出血。

【真相】

电动牙刷正常使用不会伤牙,更不会导致牙齿变薄或牙龈出血。事实上,电动牙刷的振动频率稳定,能够更有效地去除牙菌斑,相比手动牙刷,更能减少刷牙时的摩擦损伤。

牙齿变薄主要是由于牙釉质受损,这通常与错误的刷牙方式、使用过硬的牙刷或过度用力刷牙有关。牙龈出血往往是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问题的表现,正确使用电动牙刷能帮助改善牙龈健康。

保护牙齿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刷头、力度适中的模式,并搭配正确的刷牙方式。如果使用得当,电动牙刷不仅不会伤牙,还能帮助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降低龋齿和牙周病的风险。

6.“清幽”益生菌、牙膏等产品可以治疗幽门螺杆菌

【流言】

“清幽”益生菌、漱口水和牙膏等产品,可替代药物或辅助治疗幽门螺杆菌。

【真相】

幽门螺杆菌是胃部最常见的致病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相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原。目前,市场上部分商家推出“清幽”类商品,包括口服益生菌、外用漱口水和牙膏等。

事实上,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于胃部,漱口水和牙膏只能作用于口腔,无法根治胃内感染。益生菌能作为辅助手段调节肠道菌群,但无法替代正规药物。目前,医学界公认采取“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即14天疗程内联合使用抑酸药、铋剂和两种抗生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确实需要关注,但只有极少数感染者可能会发展为胃癌。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感染者应与家人朋友分餐,避免与别人共用餐具等。

7.配料表越短,食品越安全

【流言】

食品配料表上有一大串食品添加剂的名称,是食品不安全、不健康的表现。食品配料表越简短,说明产品越安全健康。

【真相】

食品安全与否与配料表长短无关。从配料表长短看添加剂数量多少,从而判断食品安全性的想法本身是错误的。

每种食品添加剂投入使用前,都会经过严格细致的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与否,不取决于食品使用的添加剂品种数量,而在于其使用量和摄入量是否合规。

配料表长短与食品添加剂使用总量并无直接关联。部分配料表较长的食品,尽管使用了多种食品添加剂,但其总使用量却可能更少。这是由于食品添加剂间存在“协同效应”,复合使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降低食品添加剂的总用量。以肉制品为例,单独使用山梨酸钾时,其最大使用量为1.5克/千克;若将其与乳酸链球菌素复配使用,两者用量分别可降至0.67克/千克和0.3克/千克。

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规定,加入量小于食品总量25%的复合配料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如果符合规定的“带入原则”(即添加剂使用并非企业主动添加,而是由食品原料或配料被动带入)且在最终产品中不起工艺作用的,不需要在配料表中标示。许多商家利用这一规则将所含的食品添加剂“隐藏”起来,然后借此炒作“清洁标签”的概念,宣称配料表越短越好,从而误导消费者认知。

综上所述,食品配料表并非越短越好。消费者在挑选食品、查看配料表时,应重点关注其具体使用的配料及其排列顺序。配料表中各项成分的排序依据其在食品中的重量占比,排在第一位的成分是该食品中含量最多的。

8.“辅助驾驶”等于“自动驾驶”

【流言】

辅助驾驶就是自动驾驶,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就可以随便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

【真相】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有很大差别。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搭载的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其本质是帮助驾驶员提高行车安全性和便利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更恰当的称谓应是“智能辅助驾驶”,重点在于“辅助”而非“智能”。

中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将驾驶自动化分为从L0到L5的六级。其中,L0-L2级为辅助驾驶,系统辅助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驾驶主体仍为驾驶人;L3-L5级为自动驾驶,系统在设计运行条件下代替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当功能激活时,驾驶主体是系统。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市面销售的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其“自驾”的最高等级达到L2级,也就是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主要作用是减轻驾驶员疲劳,提高行车便利性。其常见功能包括车道居中保持(LCC)、自适应巡航(ACC)、自动跟车、前车启动提醒等。当辅助驾驶功能打开后,仍需始终保持注意力,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诸如“L2+”“L2.5”“L2.9”等宣传标语,有“过度包装”之嫌;即便达到L3级,也只是“有条件自动驾驶”(在限制条件下执行部分功能决策的自动驾驶模式),依然要求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驾驶任务,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控制车辆。

9.“0防腐剂”的食物更安全

【流言】

应该尽量选择0防腐剂的食物,因为更安全。

【真相】

这种说法不准确。“0防腐剂”常被误认为更安全,但实际上,合理使用防腐剂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完全不加防腐剂的食物可能更容易滋生细菌,带来健康风险。

防腐剂的作用是延长食物的保质期,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从而避免食物腐坏。食品中的防腐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和剂量限制,确保其对人体无害。某些不含防腐剂的食物反而可能因为缺乏防腐成分而滋生细菌,对健康构成威胁。以香肠为例,其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防腐剂——亚硝酸盐,来抑制肉毒梭状杆菌的生长。若不添加亚硝酸盐,肉毒梭状杆菌可能会大量繁殖,产生剧毒的肉毒素。肉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之一,不到1微克就足以致命,其毒性远超氰化钾。

因此,“0防腐剂”不一定更安全,关键在于是否符合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

10.空腹运动,燃脂效果更好

【流言】

平时运动时如果能够空腹,可以达到更好的燃脂效果。

【真相】

空腹运动是否燃脂效果更好,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空腹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燃脂效率,比如经过一晚上休息,身体储存的糖原较少,此时运动会迫使脂肪更快转化提供能量。短期(20-4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最大心率能增加50%-60%),可优先动员脂肪供能。对于身体素质较好、无血糖方面问题,同时有规律运动的人群,可以尝试。

但对于糖尿病人群或没有规律运动、体质较弱的人群,空腹运动可能带来更多安全隐患。一方面,身体储能较低,高强度运动后容易出现疲劳,更易发生运动损伤;另一方面,身体储能少,同时运动强度大机体可能会分解肌肉来提供能量,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反而给机体增加了更多损伤风险。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