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才安心”的观念深深刻在我们的文化中。 但医生张家铭表示,轻微的饥饿感,反而让身体与大脑达到最佳运作状态。 最新研究发现,饥饿感其实是一个启动“自我修复”的生理机制,此时身体不但不会虚弱,反而会启动更深层次的代谢与修复,结果会让人更专注、更健康、更长寿。
台北荣总遗传优生科主任张家铭,在其脸书表示,“饿了就吃”的反射动作,其实未必真的符合身体的需要。 最新研究发现,饥饿感并不是一种警讯,而是一个启动“自我修复”的生理机制。 当人有点饿的时候,身体其实会自动切换到保养模式,不但不会虚弱,反而会启动更深层次的代谢与修复。
他表示,这种轻微饥饿的状态,不是饿到没力气,只要让大脑知道“现在不是在放纵,而是在节制”,身体就会懂得重新调整,把能量用在该修复的地方。 结果可让人更专注、更有精神、更健康,甚至更长寿。
“让大脑以为人在节制,才是延缓老化的真正关键。”张家铭表示,现在的研究告诉我们,真正关键在于大脑怎么“感觉”。 只要大脑觉得还有点饿,身体就会启动一种自然的抗老机制。
他表示,3篇来自《Nature Aging》、《Science》和《Science Immunology》期刊的重要研究都指出,即使实际上吃得不少,只要大脑以为自己还没吃饱,身体就会进入一种修复、延寿的节奏。 因此,人不一定要挨饿,只要让大脑有“节制”的感觉,就能唤醒身体的内建保养系统。

他建议,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刻意让身体“偶尔有一点饿的感觉”,身体就会开始自行修复、变得更健康。 也就是每餐吃少一点点就好,让自己在下一餐前有一点空腹的感觉,身体会启动一种更灵敏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