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健康世界 > 正文  

最被低估的抗抑郁方式!21秒就有奇效

www.creaders.net | 2025-04-20 12:25:07  丁香医生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人类对某些身体接触的渴望是根植于基因的。

比如喜欢贴贴。

没有人、猫、狗……可贴的时候,大家都纷纷出门贴一棵树。

这不,开春后社交媒体上就刮起了一股“抱树”之风。

不少青年相约“抱树群”,参加“抱树锦标赛”,拍摄《抱树纪录片》。甚至,四川大学两位人类学博士还针对当代青年的抱树行为,发表了一篇论文。

《当代青年“抱树”现象的多物种民族志考察》论文

“抱树”之外,小红书上还衍生出“抬头望树”,“交换一棵树”等围绕树展开的活动。

树,真能给人力量吗?

听起来好像有点“玄”?于是,这次就本着带薪出去浪探索求真的精神,出门抚摸了公司楼下的每一棵树。

结论是:果然名不虚传,真有奇效!

一查文献,发现这不仅是一部分朋友的个人感受。

树能给人力量,真是有科学依据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树,连接彼此,连接生死

它们沉默、生长、不动声色,却始终如一地活着。

在一切都在加速、变化的当下,树提供的是一种极其稀缺的东西——稳定。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在有树的环境中停留时,大脑中与压力相关的区域(如杏仁核)会变得更安静,心率下降,呼吸放缓,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皮质醇)也同步降低。

图片

而树给予的,不只是心理上的平静。树与树牢固的支撑系统,让生命之间的连接有了实感。在森林里,树并不是孤零零地生长。

它们通过地下真菌网络,把水分和养分悄悄传给长得慢或生病的同伴。甚至一棵被砍掉多年的树桩,也可能因为邻近的树持续供养而顽强地活着。

图片

看上去是泥土下的一团根,其实是森林里的互助系统在悄悄运转。真正支撑一棵树活下去的,往往不是它自己,而是身边那片看不见的连接。

正如日本著名自然摄影师星野道夫所说:“森林的主人公不是朝着天空生长的生者,而是化作养分哺育新生代的死者。生与死的界限是如此模糊,整座森林在旅途中共享着同一份意志。”

图片

总之,树长得比我们高,活得比我们久。

也许它知道关于生命的答案。

在树面前,眼前的困难、悲伤、挫折……也许就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

所以,朋友们,去看看树吧!上下班路上、饭后散步时,抬头看一眼它的枝桠,走近去摸摸粗糙的树皮,如果可以,轻轻地抱一抱它。

放下一项又一项的工作,逃离格子间,忘记密密麻麻的钢筋水泥。哪怕只有几分钟,也让自己和一棵树真正靠近一次。

在这一靠近之间,你会感觉到,有什么悄悄地松动了、流动了。

那是自然给你的回应,也是你从自然中汲取的能量。

图片

最后,翻翻相册,找一棵你曾经拍下的树,发出来给我们看看吧~~

参考文献

[1] Ulrich, R. S. (1984).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Science, 224(4647), 420–42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6143402

[1] Ulrich, R. S. (1984).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Science, 224(4647), 420–42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6143402

[2] Kaplan, R., & Kaplan, S. (1989).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Bratman, G. N., Hamilton, J. P., & Daily, G. C. (2015).The impacts of nature experience on huma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mental health.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249, 118–136. https://doi.org/10.1111/nyas.12852

[4] Kjellgren, A., & Buhrkall, H. (2010).A comparison of the restorative effect of a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 that of a simulated natur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Psychology,30(4),464–472.https://doi.org/10.1016/j.jenvp.2010.01.011

[5] Herzog, T. R., & Chernick, K. K. (2000).Tranquility and preference as affective qualities of natural environments.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2(5), 723–757.

[6] Li, Q., Kobayashi, M., Inagaki, H., Hirata, Y., Li, Y., Hirata, K., … & Miyazaki, Y. (2008).A day trip to a forest park increases human natural killer activity and expression of anti-cancer proteins in male subjects.Journal of Biological Regulators and Homeostatic Agents, 22(1), 45–55.

[7] 罗安清 (2016).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

[8] Wohlleben, P. (2016).The hidden life of trees.Greystone Books.

[9] 星野道夫 (2005).星野道夫: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觉得我们的小烦恼不值一提.

[10] Peterson, P. (2017).如何阅读一棵树.

[11] Lee, K. E., Williams, K. J. H., Sargent, L. D., Williams, N. S. G., & Johnson, K. A. (2015).40-second green roof views sustain attention: The role of micro-breaks in attention restoration.

[12]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42,182189.https://journals.ashs.org/hortsci/view/journals/hortsci/48/1/article-p82.xml?utm_source=chatgpt.com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