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健康世界 > 正文  

饿肚子,寿命更长?还能重塑免疫

www.creaders.net | 2025-04-16 16:00:01  梅斯医学MedSci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现在的年轻人减肥,那真是自带“修行”属性。不吃晚饭、不喝奶茶、不碰炸鸡,每天靠清汤寡水续命。一边嚼着菜叶子,一边在社交平台上打卡“热量赤字”。在他们眼里,只要忍得住饿,变瘦就只是时间问题。这画面怎么看,都像是一群自愿投身“清苦门派”的现代苦行僧。

但这场“忍饿修行”可不只是为了体重秤上的那几个好看的数字,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饥饿感本身竟藏着一套“身体自修”机制。除了帮助瘦身塑形,还能调节免疫、延缓衰老,堪称养生界的隐藏高手。

近期,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就在Science Immunology上发表了一项研究[1],揭示了“饿一饿”背后的一大惊人秘密:大脑对饥饿的感知,竟然可以直接影响外周免疫细胞的动态调节,而这个过程和身体是否真的缺能量无关——也就是说,光是“觉得饿”,就足以让免疫系统跟着发生变化。

“饿”是有脑子的:

大脑“吩咐”免疫系统“节衣缩食”

通常我们认为,饥饿或进食状态下,营养物质(比如葡萄糖、氨基酸)的变化会通过调节器官的代谢活动,进而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运作。但这项研究却带来了一个颠覆性的发现:大脑对饥饿和饱腹的感知足以调节外周免疫细胞的动态,而不依赖于实际的能量状态。

这一发现源于科学家们对一个现象的长期好奇:当人或小鼠禁食超过一定时间(比如20小时),血液中一种叫 Ly6CHi的单核细胞会明显减少。这类细胞被称为免疫系统的“急先锋”,在感染或组织损伤时,它们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清除病原体和受损组织。然而,在一些慢性炎症性疾病中,比如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征,甚至某些癌症中,它们却容易“出力过猛”,造成组织损伤,反而推波助澜病情恶化。

图片

那问题来了——这些细胞数量的下降,是因为体内“粮草”不足、免疫系统被迫“节衣缩食”?还是说,大脑先一步“察觉到饥饿”,主动发出某种信号来抑制免疫反应?研究者们决定直捣“中枢”。

图片

这意味着,即便营养并未短缺,光靠大脑“觉得饿”,免疫系统就开始做出反应了。

图片

仿佛身体“以为自己吃饱了”,就放松警惕,让Ly6CHi这些“激进”免疫细胞重新上线。

图片

不难看出,饥饿感的“幕后推手”——AgRP神经元,确实具备调控免疫系统的“充分性”。只要它们一被激活,免疫系统立刻做出反应,外周血液中的Ly6CHi单核细胞数量就会迅速下降。但光知道“激活有用”还不够,研究者们更关心的是,若把这些神经元完全“关闭”,免疫细胞的反应会不会受到影响?

图片

这一现象无疑强调了AgRP神经元在应对饥饿时的重要性——它们是饥饿信号的关键传递者,缺少了它们,连最基本的饥饿反应都受到了影响。

图片

这就表明,AgRP神经元的正常活动对免疫细胞数量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换言之,虽然饥饿感确实能够驱动免疫细胞的减少,但这种效应并不是单纯由能量短缺引起的,而是大脑中特定神经元的“指挥”在发挥作用。

图片

那么,深居颅内的AgRP神经元究竟是如何“远程操控”免疫系统的呢?研究团队顺藤摸瓜,发现了几条神秘的“通信线路”。

原来,AgRP神经元并非仅仅在大脑内活动,它们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肝脏中的mTOR通路。mTOR通路在细胞生长、代谢和免疫调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AgRP神经元一旦活跃,它们会抑制mTOR信号的传递,导致肝脏分泌的趋化因子CCL2减少。CCL2是一个招募免疫细胞,特别是Ly6CHi单核细胞的重要信号分子。当CCL2减少时,这些免疫细胞的数量随之下降,免疫反应也随之受到调节。

图片

不过,AgRP神经元不仅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影响肝脏,它们还能够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这些激素通过激活糖皮质激素受体(GR),帮助放大免疫反应,尤其是在单核细胞数量的变化上。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饥饿,远不只是胃里空空如也的感觉。它其实是大脑精心策划的一场“全身总动员”。在这场复杂的生理调控中,AgRP神经元扮演着多面手的角色。一方面,它们驱动我们寻找食物、补充能量,是生存本能的“发动机”;另一方面,它们又能绕过“是否真的缺能量”这一前提,独立地调整免疫系统的运作节奏。

这一发现也为理解代谢状态如何影响免疫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可能对治疗肥胖、炎症性疾病和恶病质等代谢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饥饿感本身就是

延寿的“唐僧肉”

每当提起禁食、热量限制这类饮食相关话题时,人们往往都会联想到另一个广为关注的终极命题——延长寿命。毕竟,从古至今,“长生不老”一直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以往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普遍将目光投向了食物摄入量本身,探讨“吃七八分饱”与“延年益寿”之间的关系。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但可能同样关键的因素——饥饿感本身。

直到一项发表在顶刊Science的重磅研究[2]打破了这个固有思维,给出了令人意外的新发现:饥饿感本身足以延长寿命,而非食物摄入量影响了衰老。

图片

长期以来,“饥饿感”一直被视为进化保留下来的本能驱动,帮助动物在食物稀缺时寻找营养。但这项研究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非常深远的问题:“饥饿”这种主观状态本身,是否会独立地影响生命进程(比如衰老和寿命)?

在这场关于延长寿命的探索中,支链氨基酸(BCAAs)成了一个特别“惹眼”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往的研究表明,减少BCAAs的摄入不仅能延长寿命,还能增强动物对蛋白质的摄食欲望。基于这个发现,研究人员决定深入探讨BCAAs如何影响营养感知与寿命调节。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精准,他们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饮食系统,只改变BCAAs的浓度,而其他的营养成分(如其他氨基酸)则保持不变。 

图片

由此可见,少吃BCAAs不仅没有让果蝇营养不良,反而延长了它们的寿命,这让研究人员不得不重新审视“摄入量”与“寿命”之间的关系,或许答案并不在于吃得多或少。

接下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减少BCAAs是否激发了果蝇的“饥饿感”?

图片

图片

这再次印证了一个重要观点:饥饿感本身确实有助于延长寿命。

那么,饿肚子如何“逆天改命”?这一切的背后,实际上与基因的变化密切相关。

当果蝇摄入低浓度BCAAs饮食时,大脑中的组蛋白H3数量锐减,其关键修饰位点H3K9的乙酰化水平显著降低。与此同时,一种名为H3.3的组蛋白变体大量登场。这种“组蛋白换岗”如同一场基因表达的动态调音——H3.3的灵活特性使染色质结构更松弛,大量与进食动机相关的基因被激活,果蝇因此疯狂觅食。

然而,当研究人员阻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或敲除H3.3的伴侣蛋白Hira后,果蝇的暴食行为戛然而止,但寿命仍显著延长。这证明饥饿感通过两套机制调控生命:一套通过H3.3驱动短期暴食,另一套通过表观遗传重编程延缓衰老。

换句话来说,饥饿感先通过急性刺激(如H3.3介导的暴食)维持生存,再通过慢性适应(如表观遗传重编程)降低代谢压力,最终延长寿命。这也解释了为何间歇性禁食、蛋白质限制等饮食策略能在多种生物中奏效——它们本质上都在“训练”机体适应饥饿,激活深藏的抗衰老程序。

图片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延长寿命的关键不在于吃得多或少,而可能是大脑“感到饿”的状态本身。

看来,饥饿感,这个被进化刻入基因的本能,正被科学重新解码。它不仅是求生的号角,更是免疫调节师和寿命管家(不过,饿是真的很难熬啊,饿的时候感觉能吞下一头牛)。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1]主要基于小鼠模型,研究[2]主要基于果蝇模型,其结果在人类中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参考资料:

[1]Cavalcanti de Albuquerque JP, Hunter J, Domingues RG, Harno E, Worth AA, Liguori FM, D'Alessio A, Aviello G, Bechtold D, White A, Luckman SM, Hepworth MR, D'Agostino G. Brain sensing of metabolic state regulates circulating monocytes. Sci Immunol. 2025 Apr 4;10(106):eadr3226. doi: 10.1126/sciimmunol.adr3226. Epub 2025 Apr 4. PMID: 40184437.

[2] Weaver KJ, Holt RA, Henry E, Lyu Y, Pletcher SD. Effects of hunger on neuronal histone modifications slow aging in Drosophila. Science. 2023 May 12;380(6645):625-632. doi: 10.1126/science.ade1662. Epub 2023 May 11. PMID: 37167393; PMCID: PMC11837410.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