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健康世界 > 正文  

猝死真的有征兆吗?医学博士告诉你真相

www.creaders.net | 2021-02-08 13:48:20  较真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较真要点:

  1、现代医学将出现症状1小时后死亡定义为猝死,总体来说,心脏、脑、肺的疾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其中又以心脏居多。

  2、不少网文提到的“猝死的X个征兆”并不可取,因为猝死的定义本身就强调了它有不可预测性。网文所谓的先兆,其实多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

  3、虽然猝死不能预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吸烟、高盐摄入、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有效减少猝死的发生。

  4、比起过度关注并不可靠的“猝死预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及时接受慢性病的规范治疗才是让自己远离猝死的正确做法。

  查证者:胡远东 | 医学博士

  现代医学的进步,已经让更换脏器、修补心脏这种在过去近乎神迹的操作变得司空见惯,但是仍然有很多医学禁区目前无法完全攻克,猝死大概就是其中最令人谈之色变的一种。经常关注社会新闻的读者可能会记得名人猝死的案例,很多网文也喜欢用“出现XX症状要警惕,说明你离猝死不远了”作为吸引眼球的爆点。

  那么,关于猝死的说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呢?

  一、猝死的原因是什么?

  现代医学将出现症状1小时后死亡的现象定义为猝死,虽然人体关键脏器发生严重功能紊乱都可能导致迅速死亡,但是由于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和组织结构不同,对损伤的耐受能力也不同,比如肝和肾有很好的代偿性,肝可以在被切除三分之二后经过几个月再生到正常大小,不少单侧肾脏完全失去功能的患者可以没有临床症状。心脑就不一样了,作为呼吸循环中枢的脑干区域如果发生出血,微小的血肿压迫就可能导致呼吸心跳骤停。

  总体来说,心脏、脑、肺的疾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其中又以心脏居多,猝死的分类方法之一就是将其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对214例猝死病例的尸检结果进行了报道,其中心源性猝死约占72%,国外研究的结果也与此类似。除了脏器本身疾病之外,严重过敏、羊水栓塞等也可导致猝死,但比例相对较小。

  二、猝死真的有预兆吗?

  很多网文都将胸闷、心慌等症状说成是“猝死的X个征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可取,因为猝死的定义本身就强调了它有不可预测性。如果猝死真的有什么“知道了就可以预测”的所谓征兆,那么健康知识最多的医生和医疗资源最丰富人应当是最能避免猝死的,这显然与年轻医生和成功人士猝死的新闻相悖。

  网文所谓的先兆,其实多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但在心脏疾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症状的,而在有症状的患者中,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会猝死,多数仍然是慢性或亚急性,也就是说心脏疾病患者人数>有症状患者数>近期发生猝死者人数。单纯以某个症状判断是否会猝死或是否患有心脏疾病,都是不可靠的。

  三、猝死可以避免吗?

  虽然猝死不存在让人可以趋吉避凶的预兆,但是我们并非只能坐以待毙或是祈祷噩运不会落到自己头上。这里要介绍一下危险因素的概念。

  现代医学发现,与传染病的“一因一果”模式不同,慢性疾病基本都是“多因多果”的,即这些疾病不是由某一种特定病原体导致的,性别、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都可以升高多种慢性病的风险。

  目前已经明确的心血管病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盐摄入、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而心血管疾病又是导致猝死的最重要原因,因此,通过防治危险因素,就能有效地减少猝死的发生。

  比起过度关注并不可靠的“猝死预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及时接受慢性病的规范治疗才是让自己远离猝死的正确做法。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