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理解一个人终生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变化,对死亡率产生的影响,以及父母和子女BMI趋势,与死亡率间存在著何种关联性,俄亥俄州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蒐集并分析逾8,000人的BMI数据。
这份研究已发表于2021年1月份的《流行病学年鑑》(Annals of Epidemiology)。众所周知,肥胖造成关节与心血管的负担,更是促成各种文明疾病的风险因子之一。为了解一个人身高与体重是否维持在适当比例,统计学家凯特勒发明BMI指数,低于18.5为体重过轻,18.5至24.9之间为健康体重,25至29.9为体重过重,30以上则为肥胖。
然而,一个人终生BMI数字的变化,与死亡风险存在著何种关联性?同样地,父母与子女的终生BMI数据,是否存在某种趋势;两者之间的差异,对死亡率与死因的影响为何?这些问题引起研究团队的兴趣。
为解答前述问题,研究团队透过麻州佛莱明罕地区的心脏研究计划(FHR),取得原始队列4,576人(指父母)与子女队列3,753人的数据。其中,佛莱明罕心脏研究计划始于1948年,对原始队列的观察持续到2010年。子女对列的观察则起自1971年,终于2014年。实验参与者年龄介于31岁至80岁之间。
截至研究结束时,原始队列共3,913人死亡,子女队列共967人死亡。原始队列的参与者死亡,意味著可完整取得其终生BMI的变化,不会因为计划终止时实验者仍存活,而在后续生涯中BMI出现变化,造成实验失准。
经控制包括吸烟、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与疾病等变数后,研究团队归纳与整理出BMI轨迹,并分析每种BMI趋势与死亡率之间的关係。
结果发现,原始队列的终生BMI呈现7种趋势,而子女队列则呈现6种趋势。比较两者轨迹后发现,相较于父母那一代,佛莱明罕地区的子女体重增加的速度更快,使其比父母更早达到BMI界定的过重、甚至是肥胖,而其死亡往往与体脂肪增加有关。
研究团队也发现,在两个世代中,31岁时体重正常,随后逐渐增加但未达BMI肥胖定义的人,死亡率最低。死亡率次低者为终生维持体重于正常数值的人,再者是BMI过重但数据维持在稳定而未达肥胖者,最后是体重低于BMI理想值者。死亡率最高者为31岁体重已达肥胖,且日后体重仍逐渐上升者。
研究团队指出,这项严重证实体重增加对死亡率影响的複杂性,远超过一般人所想像的。换言之,这取决于31岁时的BMI数字、体重增加的速度与幅度。对于31岁时BMI正常,日后发福却不到肥胖的人来说,长寿的可能性更高。
此外,年轻世代较父母提前达肥胖程度,更是项警讯。儘管医学进步让肥胖者更容易存活;但肥胖也让子女比父母死亡率由5.4%成长至6.4%,因为这让当事人罹病率增加。
不过,由于实验对象以白人为主,这意味著社会与经济地位造成饮食选择的差异,恐未纳入变数考量中,而让研究结果可能出现误差。此外,该研究使用BMI数据;但BMI只能反映身高与体重间的比例,却不能显示参与者体脂肪与肌肉量的多寡。换言之,BMI过高的人,可能体脂肪却相当低,而肌肉量甚高。同样地,相同BMI的人可能脂肪量却拥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都恐让研究结果失真。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亮瞎眼,原来大家真的误会川普了 |
2 | 重大变革!川普刚刚签令 |
3 | 一片萧条 房子连租都租不出去了 |
4 | 太子党密会 陈一新发文另有内幕 |
5 | 重病? 故意示弱? 习满头白发 网:重大政治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国经济再传重大利空信号 |
2 | 中国痛失140亿美金超大订单 |
3 | 直击上海南京路世茂广场 冷清景象令人震惊 |
4 | 何卫东最新消息流出,习前景不妙 |
5 | 惊叹!这则“谣言”又兑现了 |
6 | 中国经济永久衰退?美女经济学家:大错特错 |
7 | 习自曝要退位 或已身不由已 |
8 | 突发!传火箭军新司令王厚斌被抓 |
9 | 中国大爷大妈们这下慌了 |
10 | 亮瞎眼,原来大家真的误会川普了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